山河壮歌丨一纸降书落芷江,山河无恙慰忠魂
发布时间:2025-08-05 17:16 浏览量:1
央广网北京8月5日消息(记者丁飞 杨晨 尹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在湖南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内,珍藏着1945年8月21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的珍贵文物——一张镌刻着历史印记的九屉办公桌。这张历经沧桑的办公桌正面中间抽屉面板上,刻有火印铭文“参加受降典礼纪念”,下方还有一排清晰可见的小字“卅四年八月廿一日于芷江”。
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镌刻着历史印记的九屉办公桌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七里桥村,距离怀化市37公里,地处湘西边陲。七里桥是座石拱桥,跨度不到100米,桥边立着一座石碑,上面刻有“日军投降之地”字样。桥的对面,隔着曾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的湘黔公路(今国道320)的,是那座造型如同中国汉字“流血牺牲”的“血”字的——芷江受降纪念坊。
芷江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宣教科副科长邓雨介绍:“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芷江受降’,但它的全称是‘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代表着整个中国战区。当时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抗战历史事件,决定修建一个永久性的纪念设施。1946年动工,1947年8月30日建成。这座纪念坊是华夏大地上唯一一座纪念抗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全球的六座凯旋门之一。”
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趋近尾声。尽管日本本土已经被盟军轰炸机大面积轰炸,在太平洋战场也节节败退,但日军依然负隅顽抗,妄图在中国战场挑起最后的决战。4月9日,历时近两个月的湘西会战拉开序幕,双方参战兵力达28万多人,战线长达200多公里。这次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会战,以日军完败告终。因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湘西会战又名“芷江保卫战”。
“芷江历史文化保护人才库”成员张青松介绍:“湘西会战彻底粉碎了日军夺取芷江空军基地的企图,并成为盟军反攻的战略支点。中国战区受降地点最终选定芷江,既是湘西会战胜利的极大威慑,也象征着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而芷江,这座因湘西会战坚守而未被攻陷的抗战圣地,也成为洗刷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受降名城。”
中国军队开赴雪峰山地区参加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敌2.8万余人。这场战争再次证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此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基本停止进攻作战,直至战败投降。1945年8月15日,在各条战线全面溃败的情况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曾在空军第九总站担任无线电通讯员的抗战老兵刘道民生前记得,当年他们把站里最大的收音机抬到县城大街上,反复播放日本裕仁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的录音。
刘道民说:“日本宣布投降以后,我们电台几个年轻小伙子把收音机抬起来,满街转,宣布好消息。”
芷江籍抗战老兵刘道民
1945年8月21日上午,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乘坐的日军降机降落。下午3点,今井武夫等人被押解到位于七里桥村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会场,他交出日本侵华兵力分布图,并签字接受关于日本投降详细命令备忘录。
芷江受降历史影像
当时200多人挤进屋里、围在屋外,争相前来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当年17岁的杨承绯,还是芷江县沅郡联立中学的一名学生。听说日本人来投降,他和同学们跑去现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目睹了日军投降的一幕。他生前回忆:“我们在那里看。他们(日军投降代表)进来以后,敬个礼,把皮带(武装带)解了放在桌子上,然后把刀取下来放在桌子上,意思就是缴械了。他说他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字,签完字后就坐在那里。”
原芷江县沅郡联立中学学生杨承绯
这是14年抗战以来中国人民收到的第一份日本投降书,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以来,日本签下的第一份投降书。芷江受降从1945年8月21日持续至23日,前后三天共52小时,主要确认了日军向中国投降的所有条款,部署了芷江受降后全国16个受降区101个缴械点,分别接受日军投降的相关事宜,为之后9月9日,南京受降仪式做了一系列必要的准备。受降结束后,走出会场的人们看到天空出现一道彩虹。
日本投降代表向中国战区受降代表呈献侵华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芷江这座湘西小城作为受降地呢?原芷江县委党校教授吴和平认为,这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首先是当时在芷江受降最为安全,能够避免在日占区受降的危险。特别是刚结束的芷江保卫战也就是湘西会战,打得日军损失惨重;其次,在这个令国人骄傲之地受降,可向侵略者炫耀武力。他们见此‘必凛于中国实力,有所戒惧’;最后,芷江是通往西南的必经之路,又是大后方联系抗战前线的纽带,区位交通条件较好,芷江机场保持完好,大小飞机可随时起降,便于受降要员及降使的进出。”
芷江机场是盟军在远东的重要空军基地,始建于1936年10月,后两度扩建
从白山黑水间的第一声炮响,到卢沟桥畔的烽火硝烟,再到芷江受降的历史性时刻,十四载风雨如磐,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不屈的意志书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最早的抗争,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如今,历史的硝烟散去后,这片见证了民族胜利的土地正在书写新的篇章。战后划作军事备用机场的芷江机场,从2002年开始,逐步放开民用。20多年后的今天,怀化芷江机场已开通了多条民用航线,通达国内11城。七里桥贫困村民在村两委带领下成立合作社,依托特色水果种植,早已脱贫。现在村里建起了洗涤厂、电子厂等,带动村民就业。
芷江镇七里桥村党总支书记唐思华说:“村里的集体经济,主要有几大板块。有一座水库,下面的老村部开办了洗涤厂,安置下面的老百姓做工。上面的老村部做家具,也带动了本地人做工。现在还有电子厂、四个内衣厂,也带动了几十号人。”
芷江镇七里桥村沅洲新城
近年来,芷江县保护性地修缮了受降纪念坊、抗战胜利受降典礼会场旧址等建筑物,新建了抗战胜利主题雕塑,并完成了受降纪念馆旧馆改造及陈列布展等工作。围绕抗战文化,芷江红色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五一”期间,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单日最高达4万人次。
芷江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艺介绍:“我们围绕‘抗战胜利’‘水美夜游’‘生态康养’‘历史文化’四张名片,不断丰富产品、拓展业态、亮色芷江,构建更有品味的魅力芷江,吸引更多中外游客。”
游客在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内参观
盛夏时节,许多父母专程带着孩子来到芷江。在青砖灰瓦的受降旧址内,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展厅里,人们驻足于一件件珍贵文物前凝神静思,稚嫩的童声与讲解员的叙述交织回荡。八十载光阴流转,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记忆,依然在这座承载着民族荣光的小城里静静流淌……
游客李建金说:“十分震撼,芷江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地方。”
游客尚佳说:“这是我第二次来,第一次来是我自己来的,现在是带着我家人一起来的。希望大家能记住历史,缅怀先烈。”
游客胡维沙表示:“今年有机会带着孩子一起感受革命先辈的抗战精神,希望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越来越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