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复始的坚守 网格员邱一周的“步”量民心路
发布时间:2025-09-16 09:13 浏览量:2
在青山湖街道相府社区,提起邱一周,居民们总会心一笑。这名字有意思,“一周”,七天一循环,周而复始。而他本人,恰如其名,用日复一日的脚步,做着360度无死角的“周到”之事。
28岁,一身醒目的网格马甲,一张写着真诚的年轻脸庞。他不是手握重权的干部,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却是社区里那道最令人安心的风景线。他的“办公室”在街头巷尾,他的“文件”是民情琐事,他用青春,为“基层治理”这个宏大命题,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于细微处,听见社区“心跳”
邱一周的“领地”——第一网格,像个微缩的城市切片,居民楼、商铺、企业园交织其中,生机勃勃也暗藏繁杂。而他,就是这片领地的“鹰眼”,目光所及,皆是责任。
他的巡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场精密的“扫描”。是垃圾桶盖的一丝裂缝,是灭火器指针的一寸偏离,是安全通道前多出的一辆单车,甚至是邻里间一句声量渐高的争吵……这些在旁人眼中或许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是他眼里的“头等大事”。
“隐患,从不因为它小,就放弃了长成大麻烦的权利。”邱一周的手机,是他的“移动指挥中心”。指尖轻点,图文并茂的信息便上传至基层治理平台。一盏不亮的路灯,一处摇摇欲坠的广告牌,都能迅速进入“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快车道。从指尖发现到云端流转,再到线下解决,他让问题处理形成了一道完美的闭环。
巡查路上,他还是个“移动服务站”。“王老板,纸箱不能‘亲近’电闸,有风险!”“李阿姨,这事儿我帮您问问物业!”他将“人熟、地熟、情况熟”这七字箴言,化作了居民与各方沟通的“最优解”。他不是简单的传话筒,而是问题的“终结者”。
一餐饭,两种“温度”
上午十一点,是邱一周的“送餐食光”。社区“暖阳助餐”的餐车一到,他便化身最敏捷的“外卖小哥”,将一份份承载着关怀的午餐,火速送往老人们的家中。
这条路,他用双脚优化了无数遍,哪条巷子能抄近路,哪栋楼的电梯最快,他了然于心。为的,就是让老人们入口的每一口饭菜,都保留着锅里的温度。
但这趟“专递”,传递的远不止食物的温度。“我就无心提了一嘴,他就一直记得,真的太细心了,我要是有这样的孙子就好了。”说这话的茹奶奶,每次都盼着邱一周来。因为他记得她胃口小,会主动进厨房,拿出小碗,为她盛好一小份饭。这份“无心”的提及被一个年轻人“用心”地记下,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暖胃暖心。
“鲍爷爷,今天气色真好!”“吴阿姨,您阳台的花又开了!”送餐的短短几分钟,是他与老人们的专属“茶话会”。听听他们的絮叨,帮着扔一袋垃圾,留意他们的精神状态。这份午餐,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了一种默契的约定,一种日常的牵挂,一种“看到你,就安心”的踏实感。
风雨来时,他是最稳的“桩”
社区的平安,一半靠日常的细致,一半靠临事的勇毅。邱一周,就是那个站在风险前沿的“前哨哨兵”。
他的巡查清单里,小微企业和商铺是重点。灭火器压力够不够?消防通道堵没堵?电线有没有乱拉?他像个“啄木鸟医生”,不厌其烦地敲打提醒,直到隐患被彻底清除。
当台风预警拉响,整个城市都紧张起来时,邱一周的脚步反而更加密集。他是“预警发布员”,挨家挨户通知;他是“风险排查员”,检查广告牌、加固易坠物;风雨之中,他更是“一线巡防员”,在低洼处、老旧房、工棚间穿行,身影在风雨中,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自己的岗位上。
“我的岗,就是要把所有隐患‘摁’在网格里,在它冒头的第一时间就解决掉。”这句朴实的话,是他最硬核的承诺。他上传的每一条现场信息,都可能成为指挥中心决策的关键依据。他守住的,不只是一个网格,更是整个社区面对风雨的底气。邱一周的工作,平凡得像一滴水,但无数个他,汇聚成了守护城市安宁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