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被全平台“禁关”,流量生意终于吃到头了

发布时间:2025-09-25 20:42  浏览量:2

就在你以为“考研嘴替”张雪峰,又要开直播讲“法学劝退”的时候,他突然——被多平台集体“禁关”了

不是限流,不是下架,是连关注按钮都点不了。一个顶流名师,一夜之间,账号成了“只可远观”的孤岛。

更耐人寻味的是,权威媒体一报道,评论区立马被“早就该封了”刷屏。这可不是普通网友的情绪发泄,这是“精选评论”——懂的都懂,风向变了。

张雪峰是谁?考研界的“郭德纲”,报考圈的“天气预报”。他一张嘴,就能让无数家长连夜改志愿。他一句“劝退法学”,能让法学院招生办集体失眠。

靠什么?就是那股“敢说”的劲儿

什么“文科都是服务业”“新闻学毕业等于失业”“闭眼选工科”……句句扎心,但句句有人买账。因为他戳破了太多“学历幻觉”,说出了家长不敢问、学生不敢想的“大实话”。

可问题是,“敢说”这玩意儿,就像辣椒面,用得好是调味,用多了就是自焚

最近他一句“枪响我就捐一个亿”,直接把火引到了自己身上。

表面看是豪言壮语,可细品——“枪响”是个啥?什么时候响?响了算不算?捐不捐谁监督?这不叫承诺,这叫“预设条件式表态”,听着像捐款,实则像流量钩子。

网友不干了:“你拿不确定的事做确定承诺,和画饼有啥区别?”“真捐,现在就捐;不捐,就别立牌坊。”

更狠的是,这话说完没多久,账号就被“多平台同步禁关”。一个平台是偶然,多个平台是默契——显然,踩线了

张雪峰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想想几年前的咪蒙,一句“寒门再难出贵子”引爆全网,公众号估值上亿;再看最近被封的户晨风,靠“手机品牌分阶层”吸粉百万。他们走的,是一条高度相似的路制造争议 → 激化对立 → 疯狂涨粉 → 变现套现

这套玩法,业内叫“情绪杠杆”。你越理性,越没人看;你越极端,越容易出圈。

可问题也在这儿——新观点总有枯竭的一天

今天你说“别学新闻”,明天就得说“哲学是垃圾”,后天是不是要说“读书无用”?观点不断升级,言论越来越“炸”,直到某一天,炸到了不能炸的地方

这就像抽烟,第一口提神,第十口上瘾,第一百口,肺癌就来了。

张雪峰们的困境在于:粉丝要“新料”,团队要“增长”,老板要“营收”。你不产出更猛的内容,流量就下滑,团队就发不出工资。于是,只能不断往“激进区”突围,直到撞上那堵看不见的墙。

过去十年,是“胆大者赢”的时代。谁敢骂,谁敢怼,谁敢立人设,谁就能火。王健林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许家印靠高周转狂飙突进——那是个“敢冒险就能赢”的野蛮生长年代。

可现在呢?经济下行,监管收紧,舆论环境变了。“胆子大”不再是勋章,而是定时炸弹。

你看,咪蒙没了,papi酱转型做综艺,李佳琦也学会“低调带货”了。就连张雪峰自己,早年那些“暴论”现在再翻出来,他自己都得说一句:“那是段子,别当真。”

因为大家终于明白:靠情绪吃饭的,终会被情绪反噬

真正的智慧,不是“孤注一掷”,而是“见好就收”;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恰到好处说人话”。

张雪峰有错吗?他没错在“讲真话”,错在把“真话”变成了“流量武器”。他本可以是教育界的“啄木鸟”,结果走着走着,变成了“火焰喷射器”。

教育需要敢说的人,但不需要靠制造焦虑来续命的“网红”。考生需要指导,但不需要被一句话就吓退十年寒窗。

或许,这次“禁关”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提醒:当流量的潮水退去,真正留下的,不是嗓门最大的人,而是走得最稳的人。

毕竟,教书育人,靠的不是“炸”,是“真”。而真诚,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