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突然被封,曾靠 “敢说” 圈粉千万,如今为啥没人替他说话?

发布时间:2025-09-25 21:00  浏览量:2

9 月 24 号这天,不少家长习惯性打开抖音想刷张雪峰的志愿填报干货,结果一点进主页直接傻了眼 —— 屏幕上明晃晃飘着 “因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该账号被禁止关注” 的提示。更邪门的是,不光抖音,微博、B 站、小红书这几个他常年活跃的平台,全出现了一样的状况:老粉能看历史内容,新用户压根点不了关注按钮,顶流账号一夜之间变成了 “只能远观的孤岛”。

消息是北京青年报先爆出来的,一上热搜就炸了锅。让人意外的是,评论区没多少惋惜,反倒被 “早就该管了”“大快人心” 的叫好声刷了屏,连平台精选的评论都基本是这个调子。有网友截了图调侃:“这评论区统一得像提前排练过,看来大家忍他不是一天两天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张雪峰团队的反应。记者打电话问情况,他本人就含糊一句 “是账号问题”,没等多问就挂了电话。而他名下 “张雪峰讲家庭教育” 这类关联账号,还在照常直播带货,有观众追问主账号为啥被封,主播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扯着嗓子转话题卖课程。翻他最后几条内容,抖音停更在五天前还在解答辽宁考生的问题,微博则停留在 8 月底辟谣小广告,看得出来这事儿来得挺突然。

张雪峰能火这么多年,靠的就是 “敢说大实话” 的人设。考研圈里他有 “郭德纲” 的外号,讲择校技巧跟说相声似的,家长们奉他为报考 “天气预报”,说他一句话能左右孩子的志愿方向。之前他一句 “别学法学”,直接让好几个法学院招生办的老师坐立难安,可见影响力有多吓人。

但这 “敢说” 的本事,慢慢就变了味。最让文科生炸毛的是他那句 “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这话一出口,不光学生骂街,连人民日报都点名批评他扭曲教育本质,把专业选择变成了 “赚钱竞赛”。后来他更离谱,直接给历史学、哲学判了 “死刑”,说这些专业 “毕业即失业”,气得高校老师专门写长文反驳:“教育不是找饭碗的速成班,得看长期价值。”

要是光得罪文科生也就罢了,他连自己的老本行都敢瞎折腾。今年 5 月教育部严查高考夸大宣传,他团队偏赶着风头推 “高考预测卷”,还宣传 “5 月 1 号就印好了押题卷”—— 明眼人都知道,高考命题 5 月才启动封闭,这不是明摆着撒谎吗?最后没办法,只能火速删视频,停播俩月避风头。

真正让他彻底翻车的,是最近那番 “枪响捐一个亿” 的豪言。九三阅兵后,他对着员工激动地说 “祖国必统一,枪响我个人捐 5000 万,公司至少一个亿”,还说账上早留好了钱。可网友一琢磨就发现不对劲:“枪响” 到底指啥?啥时候算枪响?谁来监督他捐没捐?全是他自己说了算。有人直接开怼:“真有诚意现在就捐,别拿爱国情怀当流量钩子,看着恶心。” 连官媒都出来批评,说这种言论涉嫌鼓吹冲突,容易挑动社会情绪。

别看张雪峰总装出 “为普通人发声” 的样子,人家早就靠 “焦虑生意” 赚得盆满钵满了。查一下工商信息就知道,他名下关联着 10 家公司,间接投资的企业超过 140 家,核心业务全是升学规划、考研辅导这些暴利领域。

他的套路其实特简单:先把冷门专业贬得一文不值,制造 “选错专业毁一生” 的恐慌,再趁机推销上万块的付费志愿填报服务;接着喊 “考不上研就没出路”,把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值拉满,然后兜售高价课程和资料。有家长说,为了抢他的志愿服务名额,蹲点好几个月,抢到后手抖得说不出话,反复念叨 “买了就放心了”。

有意思的是,张雪峰自己早把 “风险” 算得明明白白。几个月前他就在直播里哭着说,自己 “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可能要退出直播,还预告 “8、9 月见不到我就是出事了”。6 月的直播里更像是在道别,又是道歉又是说 “尽力了”,显然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不过平心而论,张雪峰也不是没做过让人动容的事。之前有个农村女孩连麦问志愿,他听说女孩父母都是农民,就耐着性子一点点帮她规划,最后劝她 “从农民变成乡镇医生,已经是天大的进步了”。这段视频刷爆全网,不少人说他 “最懂普通人的难处”。可这份真诚,早就被他后来的极端言论和功利生意稀释干净了。

这次张雪峰被封,网友之所以一片叫好,根本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对那种 “唯钱论” 的功利教育观忍够了。

这些年,太多家长被 “选专业只看就业率”“读书只为赚钱” 的论调裹挟,连孩子的兴趣爱好都得给 “饭碗” 让路。张雪峰恰恰抓住了这种心态,把复杂的教育选择简化成 “能不能赚钱” 的判断题,用极端言论放大焦虑,再把焦虑变成自己的收入。有老师说得好:“他本来能做指出问题的‘啄木鸟’,结果非要当制造焦虑的‘火焰喷射器’。”

更讽刺的是,即便张雪峰被封了,他留下的 “焦虑市场” 还在。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 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规模就有 9.5 亿元,现在还在涨。越来越多 “小张雪峰” 冒出来,接着玩 “制造恐慌 — 卖服务” 的套路。这背后其实是升学信息不对称的老问题 —— 要是学校能把专业前景讲清楚,要是就业指导能更接地气,谁愿意花冤枉钱找网红指路呢?

张雪峰的账号被禁,与其说是他个人的翻车,不如说是给整个流量行业敲了个警钟:靠极端言论博眼球、靠制造焦虑赚钱的时代,早就该结束了。

想想看,这些年倒下的网红哪个不是一个套路?先是咪蒙靠煽动对立涨粉,最后账号消失;后来户晨风拿品牌给人分三六九等,也被封了号。张雪峰走的也是这条路:言论越来越极端,从 “别学新闻” 到 “哲学没用”,一步步踩红线,只为维持流量热度。可现在环境不一样了,监管越来越严,大家也看腻了这种套路,再这么玩迟早撞上 “看不见的墙”。

张雪峰有错吗?他没错在“讲真话”,错在把“真话”变成了“流量武器”。他本可以是教育界的“啄木鸟”,结果走着走着,变成了“火焰喷射器”。

教育需要敢说的人,但不需要靠制造焦虑来续命的“网红”。考生需要指导,但不需要被一句话就吓退十年寒窗。

或许,这次“禁关”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提醒:当流量的潮水退去,真正留下的,不是嗓门最大的人,而是走得最稳的人。

毕竟,教书育人,靠的不是“炸”,是“真”。而真诚,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