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 “既要又要” !人均600救不了命,20元穷鬼套餐成救命稻草
发布时间:2025-09-27 16:32 浏览量:1
编辑:欣阅
在北京国贸的璀璨灯火下,一家全新的海底捞“臻选店”悄然开幕,菜单上赫然印着波士顿龙虾与帝王蟹,人均消费轻松跃过600元大关,甚至还要额外加收一笔不菲的服务费。这里的目标客群,是对标新荣记等高端餐饮的高净值人群。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普通的写字楼下,另一群海底捞的顾客正排着队。他们是附近的“打工人”,为了一份二十元上下的“炒菜自助”而来,热菜凉菜主食水果一应俱全。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份“穷鬼套餐”的性价比。
一端是瞄准云端的奢华盛宴,另一端是贴近地面的平民快餐。这出餐桌上的“冰与火之歌”,正是今日海底捞上演的奇特市场大戏。
一个品牌,如何能同时服务好钱包厚度天差地别的两拨人?这看似精神分裂的定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焦虑与野心?
海底捞的战略版图,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两极拉伸。这并非简单的产品线扩充,而是一场在服务溢价与极致性价比两个相反方向上的极限探索。
高端化的“摘星梦”首先在北京国贸落地。这家全球首家“臻选店”,从选址到定位都透露着一股不凡的气息。它主打粤式火锅,用鲜活海鲜取代了传统的毛肚鸭肠,厨师现场烹饪,甚至提供个性化的氛围布置。开业初期,这里的晚市几乎座无虚席,包厢预订甚至要排到两周之后,有顾客豪掷数万元充值,场面一度火爆。
然而,高端市场的山峰并不好攀登。当开业的红利期过去,热度开始降温。“臻选店”悄悄上线了398元的双人套餐和999元的四人套餐,变相降低了消费门槛。
预订不再紧俏,即便是节假日,店里也出现了大量的空位。消费者的评价也走向两极,争议的焦点始终围绕着那三个字——“性价比”。
当高端化还在摸索时,通往普罗大众的“求生路”早已铺开。针对午市客流的低谷,海底捞精准地推出了“炒菜自助”,用二十多元的价格激活了门店的闲置资源。有人觉得品牌有保障,吃得放心又划算。也有人吐槽菜品缺少硬核荤菜,品牌溢价太高,还不如社区食堂。
争议声中,海底捞的平价版图越扩越大。从12元的盒饭业务,到外卖子品牌“下饭火锅菜”的异军突起,海底捞正用一种近乎“贴身肉搏”的姿态杀入快餐赛道。这个主打一人食的品牌,如今已在北京开出了线下实体店,店面不大,主营拌饭、冒菜等十几种产品,价格锁定在20到40元区间。
这份被网友戏称为“穷鬼套餐”的快餐,贡献了超过一半以上的外卖收入,让海底捞今年的外卖业务实现了接近六成的同比增长。
但它也带来了新的争议,一份售价近25元的番茄牛肉粒拌饭,被指实际成本可能不超过5元,再次引发了关于品牌溢价的讨论。
海底捞这套看似左右互搏的组合拳,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对一系列严峻经营数据的“应激反应”。
时间倒回2023年,海底捞的营收还在以33%的惊人速度狂飙,净利润增幅更是高达227%,堪称餐饮界的“超跑”。但到了2024年,营收增速就急刹车般地降至3.1%,净利润增幅也收窄到区区4.6%。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情况变得更加严峻,营收首次出现了3.7%的同比下滑,集团溢利也随之下降了13.7%。
要知道,在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的整体增速还有5.3%左右。
核心运营指标也亮起了红灯。翻台率,这个曾被海底捞视为生命线的数据,在经历了2021年跌至3.0次/天的低谷后,曾通过关闭近300家门店的“啄木鸟计划”强行拉升。2024年,它一度恢复到了4.1次/天的理想水平,但好景不长,今年上半年又回落至3.8次/天。与此同时,顾客的人均消费额则在持续下滑,从2020年110.1元的高点,一路跌破百元大关,降至如今的97元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客流的流失。今年上半年,海底捞接待的顾客总数接近1.9亿人次,而去年同期,仅大中华区的接待顾客就超过了2亿人次。这意味着,有超过一千万的客流在短短一年内消失了。
而整个火锅行业更加惨淡。这是一片不折不扣的红海,技术壁垒低,新品极易被模仿,同质化竞争异常惨烈。过去一年里,有超过21万家火锅店倒下,行业的净增门店数是触目惊心的负两万多家。为了活下去,价格战成了唯一的选择。2024年上半年,超过半数的火锅品牌都在降价,就连客单价超百元的高端品牌,也有超过八成加入了降价大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底捞的平价策略,与其说是主动出击,不如说是在行业价格战漩涡中的被动跟随与绝地反击。
在“既要又要”的战略驱动下,海底捞的品牌形象正变得前所未有地复杂和模糊。它正在努力撕掉“极致服务的火锅店”这一单一标签,试图转型为一个覆盖全时段、全场景、全价位的餐饮平台。
为此,海底捞成立了创新创业办公室,实施“红石榴计划”,一口气孵化了包括烤肉、小火锅、炸物等在内的11个自营新品牌。它还把触角伸向了更“接地气”的业态,从夜市的麻辣烫摊,到清晨的早餐车。从早上6点营业到凌晨3点的社区店,到迎合特定人群的宠物主题店、夜宵主题店。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跨界动作,清晰地表明了海底捞的意图:跳出“火锅”这个品类的枷锁,在更广阔的生活消费战场上寻找新的增长点。
消费者的心智也在悄然改变,当人们开玩笑说“去海底捞是吃食堂”时,品牌的认知已经从“一个值得专程去体验服务的特殊场合”,慢慢转变为“一个方便、选择多样的餐饮集合地”。
这把双刃剑的一面,是财务报表上的新希望。2024年,这些新孵化的“其他餐厅”业务贡献了4.83亿元的收入,虽然只占总营收的1.1%,但其高达39.6%的同比增速,远超主业,俨然成了拉动增长的一驾“新马车”。
但剑的另一面,则是潜在的品牌内耗和价值稀释。一个核心的疑问始终盘旋在人们心头:当一个消费者习惯了花25元就能吃到一顿“海底捞拌饭”后,他是否还愿意为那个人均600元以上的“海底捞臻选”买单?
海底捞上演的这出“价格人格分裂”大戏,其实是整个餐饮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后,巨头们集体求生焦虑的一个缩影。
它勇敢地放弃了过去单一而清晰的品牌定位,转而拥抱一种更复杂、甚至充满矛盾的生存哲学,试图在每一个被忽略的细分市场里,抠出新的增量。
这场宏大实验的最终成败,不仅将决定海底捞能否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更可能为整个行业定义一种新的生存法则。
或许,未来的胜利者,不再是那些最专注、最纯粹的品牌,而是那些最懂得审时度势、能够灵活调整价格身段、无缝切换于不同消费场景的“变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