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平台购车“货不对板”,车主维权又遭“挤牙膏”式赔偿
发布时间:2025-10-28 22:23 浏览量:1
编者按:维护消费者权益,守护消费安全。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新消费时代保驾护航!
“宣传的是高配‘智驾旗舰版’,拿到手的车却是配置低的‘旗舰版’。我主要冲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买的,结果根本没有。”近日,武汉的李先生向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反映,他在瓜子二手车平台购车遭遇“货不对板”。在近一个月的维权过程中,平台虽承认错误,但拒绝其“退一赔三”的诉求,解决方案赔偿金数额从800元、1000元、2000元一路“挤牙膏”式涨至6000元。平台回应记者称,此为“个别人员操作失误”,不存在欺诈行为。
购车遭遇“货不对板”
平台复检后承认
李先生说,2025年9月22日,他通过瓜子二手车平台,在武汉汉阳欧亚达广场门店支付全款52300元,购买了一辆2020款名爵MG6轿车。平台页面宣传、车辆信息介绍及电子合同上,均明确标注该车为“智驾旗舰版”。
李先生购车时平台页面宣传、车辆信息介绍及电子合同上,均明确标注该车为“智驾旗舰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当时就是冲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买的。”李先生告诉记者,瓜子二手车平台大力宣传的“259项专业检测”给了他信任,“觉得平台靠谱,所以没多想就付了全款。”
多个第三方检测机构查询显示车辆的真实型号为“旗舰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然而,提车5天后,李先生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车辆并未配备宣传中的智驾和座椅加热功能。他立即通过多个第三方检测机构输入所购车辆车架号查询,结果显示车辆的真实型号为低一个配置的“旗舰版”,据了解,该车“旗舰版”的新车指导价比“智能旗舰款”低6000元。9月29日,瓜子二手车平台工作人员在门店复检后,口头确认了车辆配置与宣传不符的事实。
赔偿方案一月三变
消费者认为平台在“规避责任”
发现问题后,李先生踏上了维权路。他说,9月30日,首次投诉后,客服提出赔偿800元,他拒绝了。10月5日,再次投诉后,客服将赔偿金额提至1000元。10月13日,赔偿金额变为了2000元。
李先生提供的与平台客服的通话录音显示,客服拒绝了其退车或赔偿3万元的要求。客服称:赔偿金额依据了“二手车市场行情”。
李先生认为,购车合同上写的是“智驾旗舰款”,平台宣传的也是这个配置,现在交的车却不是,这明显是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是欺诈。平台始终只谈“差价补偿”,是在回避核心的欺诈问题,规避责任。
在记者采访后的10月15日,瓜子二手车平台售后致电李先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一是退车退款,并报销部分实际支出;二是不退车,按新车指导价差补偿6000元。
10月17日,李先生对瓜子二手车平台提出一次性综合补偿方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10月17日,李先生对瓜子二手车平台提出保留车辆,并一次性综合补偿12000至15000元的解决方案,以覆盖配置差价、车险、检测费及误工成本。对此,平台答复,在保留车辆的情况下,最多只能按照新车指导价差补偿6000元。
平台回应:存在“信息差异”
个别环节人员操作失误所致
向瓜子二手车平台核实情况后的10月16日,平台正式回复记者,承认本次交易中存在“信息差异”。
回复称:该事件中的信息差异,主要由于车商在上传车辆信息时个别操作失误,将车型错误录入为“智驾旗舰版”。而该错误在后续线下复检环节中,因平台当值检测人员未能识别软件功能差异,未能及时给予纠正。本次问题为个别环节中的人员操作失误所致,属独立个案,非系统性漏洞。
回复中还表示,平台已处理相关责任人员并强化流程,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为此瓜子二手车平台基于服务责任积极给予用户提供补偿解决方案。
关于补偿方案,平台解释最初800元赔偿是基于二手车市场的实际价格差所得。而后续6000元方案是“考虑到用户体验”,参照新车指导价差给予的补偿。对于李先生“退一赔三”的诉求,平台表示无法予以支持,理由是“不存在主观故意或欺诈行为”,且平台在交易中承担“居间服务角色”,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退一赔三”的法定情形。
律师:平台“失误”不可免责
“退一赔三”存在不确定性
平台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央广网记者就此咨询了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张兴律师。张兴认为,无论瓜子二手车平台是“居间方” 还是 “信息中介” ,其本质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 “经营者”,需对提供的商品信息真实性负责,不存在 “身份免责” 的例外情况。
对于认定瓜子二手车平台的欺诈行为,张兴分析说,在消费纠纷中,经营者主观状态是否“故意”,消费者很难证明,一般只能根据客观行为推断,目前法律界对此存在不同观点。有观点认为:应主要依据客观行为判断经营者是否欺诈,无论经营者是故意还是过失,客观上提供了关于产品名称的虚假信息,就可以认定为欺诈;也有观点认为:以客观行为推定欺诈存在,但允许经营者反证不存在故意。
对于 “退一赔三” 的赔付可能性,张兴认为存在不确定性,需由法院审理决定。但即使不构成欺诈,平台提供虚假信息也仍需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差价和消费者的其他实际相关损失是应当的。
截至发稿前,李先生尚未接受6000元的补偿方案。他表示,若最终无法与平台达成一致,将通过法律诉讼途径坚决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