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英译实践思考

发布时间:2025-10-29 05:30  浏览量:2

转自:黑龙江日报

□许瑛

语言景观是指公共空间中以文字、符号等形式呈现的各种语言现象。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语言景观中。在旅游景区中,中英语言景观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元素。但部分景区未认识到语言景观英译的重要性,存在书写错误、翻译错误及表达错误等失范问题。对此,应统筹规划景区语言景观英译工作,着力改善旅游景区人文环境,推动文化对外开放进程。

系统规划语言景观,建立语言景观规范流程。语言景观英译质量直接反映旅游景区的形象。景区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语言景观英译工作,提高英译水平优化景区语言景观,提升景区整体形象。由景区管理部门牵头,组建一支由语言专家、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建筑学者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语言景观英译团队,共同梳理景区文化术语,经反复斟酌后提供内容精准并贴合文化语境的翻译。景区管理部门应基于《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等出台适合本景区的《翻译规范手册》,在充分考虑目标受众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多借鉴国外约定俗成的表达,并对景区内专有名词进行统一翻译,规范景观语言的格式、排版等内容。构建数字翻译管理平台,形成统一规范的术语库、翻译记忆库,方便后续查找及订正。考虑到语言景观的局限性,可尝试引进二维码技术,游客通过扫描了解更多翔实的图文、背景及语音介绍。景区内部还应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定期为员工提供翻译标准、跨文化交流、景区历史人文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加强与优秀景区、翻译协会、高校等机构合作,吸收借鉴其他优秀经验。

合理选择翻译技巧,提升语言景观英译质量。翻译技巧的灵活应用是提升语言景观英译质量的核心。相关人员应明确翻译的核心思想是意译、沟通,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及场景选择相应的技巧,确保受众群体能精准把握关键信息。在翻译人名、朝代等专有名词时,可采用阐译翻译技巧,在原文的基础上,增补人物生平、朝代、身份等文化信息,帮助游客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指示性、提示性的文本通常具有国际通用标准或既定表述,可对其进行规范处理保障语言表达习惯的统一性。针对独特的文化概念,可采用音译与简短解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度概括。对于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应增补其隐含的寓意,避免游客产生误解。汉语表达中意境阐述冗长或无法直译时,可舍弃部分修饰词或字面意思,选择摘译重构意境及逻辑关系,将核心内容明确表达出来,使译文更加简明扼要。逻辑关系紧密的内容常使用较多的连接词,翻译时应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用编译技巧对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使译文条理清晰、方便游客阅读。考虑到中英文表达的差异,可从受众需求入手对文本内容、格式、风格进行改译,使译文更加符合游客的阅读习惯及审美追求。

建立长期优化机制,强化语言景观监督管理。长期优化机制是提升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景区管理部门应通过语言景观的持续优化,打造一套能准确高效传播中华文化的语言名片,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译文应经过初译、校对审核后,由英语母语人员进行审校,检查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自然,再由文化历史顾问审核内容的严谨性,最终确认存入术语库。按季度或年度定期委派专人对景区所有语言景观进行拍照记录,检查译文是否出现破损、无损或低级错误,对明显存在问题的景观进行更新。为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可将语言景观管理纳入考核指标,确保景区语言景观英译监管无死角。除重视官方部门对语言景观英译的监督管理外,应给予社会主体更多的参与机会及空间。联合高校及语言相关部门成立志愿者组织,对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内容开展“啄木鸟行动”,通过系统调查发现不合规景观。在旅游景区线上官网设立翻译问题反馈通道,线下设置人工及二维码反馈入口,邀请游客对语言景观翻译状况进行监督。定期将反馈及审核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共性及高频问题,为下一轮优化提供参考。

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英译过程是融合翻译学、旅游管理、文化传播等领域知识的综合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语言景观英译并非简单文字转换,更需要翻译人员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特征有足够的了解,并秉持信雅达翻译原则,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使景区语言景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让更多游客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旅游语言景观汉英比译模式化研究”(编号XSP25YBC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