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徐爱菊:那条路藏着我的半生时光

发布时间:2025-10-29 05:30  浏览量:2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那条路藏着我的半生时光

家乡的路,是刻进骨血里的印记。它没有柏油的平坦,没有路灯的辉光,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土埂,缠绕在庄稼地间,雨天泥泞得能吞下半只脚。可就是这条路,我走了大半生——从赤脚奔跑的孩童,到背着布书包的少年,再到踩着布鞋匆匆往返的代课老师。每一步都踏着泥土的腥气,也踩着心底最深的安稳。如今回想,这条路仿佛一根无形的线,一端系着过往的炊烟与蛙鸣,一端牵着我漂泊的心。走得越远,那根线便拉得越紧,勒出岁月的温度。

童年时,这条路是我们的乐园。麻雀在杨树枝头叽喳喧闹,像是和我们争抢清晨的声响;燕子在老屋檐下衔泥筑巢,我们便仰着脖子蹲在一旁,眼巴巴盼着雏鸟探出脑袋;偶尔抬头,老鹰在云端盘旋,吓得刚捉到的蚂蚱脱手落地;树干上啄木鸟笃笃地敲,像为这片土地打着节拍。那时的人与自然,如同田埂上的草与土,相依相偎,毫无隔阂。我们在路边捏泥巴,做成小碗、小坦克,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才在母亲的呼唤声里,踩着满脚泥回家。如今闭眼,那片喧闹仍在耳畔,鼻尖似还萦绕着泥土混着青草的气息,心便悄然柔软。

老屋的墙皮早已斑驳脱落,可我仍能听见当年的啼哭——那是我们这群孩子降生时的声响,裹着草木灰的暖意,在土坯房里回荡。到了上学年纪,母亲用旧布一针一线缝了个书包,藏青色的布面补丁叠着补丁,却洗得发白发亮。我背着它走进村头那间低矮的教室,黑板是刷了墨的木板,桌椅坑洼不平,可我们读得认真,写得用力。这个布书包,我背了五六年,直到小学毕业。如今想起,它沉甸甸的,哪里装的是课本?分明是母亲指尖的温度,是清贫日子里不肯熄灭的光。

初中要去镇上念书,路远了,几个同村的伙伴便结伴而行。每周一清晨,天还泛着青灰,我们就背起装满馒头的布袋,揣上能打开水的带把洋瓷杯子,踏上那条熟悉的小路。路难行,雨天泥水溅满裤腿,馒头常被淋得发软,可没人抱怨。那时的苦,如今忆来竟带着甜——是伙伴间搀扶过泥坑的暖意,是啃着凉馒头却满口生香的纯粹。多年后重逢,聊起那段路,大家笑着,眼里却闪着光。那是青春里最朴素的印记,深埋心底,永不褪色。

初中毕业,有人去了高中,更多人像蒲公英一样,被生活的风吹向了大城市,有的去工地打工,有的跟着亲戚学手艺,大家都想在外面闯闯,为了糊口,为了给家里添点指望。而我,最终留了下来。上了幼儿师范,毕业后成了村办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第一次站上讲台,望着台下几十双亮晶晶的眼睛,心慌得像要跳出胸膛。可那三尺讲台,却成了我二十六年的全部世界。我教孩子们认“山”“水”,教他们写下自己的名字,也教他们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课间,陪他们在操场边追蝴蝶,听他们讲家里的玉米、屋檐下的燕子,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我曾以为,这一生就这般守着讲台、守着孩子过完。可后来撤点并校,我终究还是离开了。离校那天,指尖抚过黑板上的粉笔痕,心里空得发慌,像被剜去一块肉——那是我用青春焐热的地方啊。

离开讲台后,我去了渭南塬上打工,从下邽镇的平原,走进高塬上的村庄,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我走遍了塬上的沟沟坎坎,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这里的庄稼人,脸上刻着风霜,眼里却盛着最朴素的善意。你路过他们家门口,总被拉进屋喝碗热茶;谁家有事,邻里纷纷赶来,不图回报,只为心安。我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人间最本真的善——是春耕时并肩下地的默契,是秋收时分粮共食的坦荡,是傍晚坐在门槛上闲话家常的敞亮。日子虽累,心却丰盈。原来生活换个模样,也能长出新的滋味。

我开始提笔,记录塬上的日出日落,写下庄稼人的悲欢冷暖,写下那些藏在烟火里的微光。没想到,这些文字竟为我打开一扇门,结识了一群热爱文学的朋友。与他们交谈时,我像个初学的学生,聆听写作的技巧,也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汲取力量。原来,哪怕走过了那么多弯路,哪怕离开了熟悉的讲台,生活依然会悄悄递来一束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人生就像家乡的那条路,看似曲折蜿蜒,却总在某个转角,遇见意想不到的风景。

如今再回老家,那条小路已铺上了碎石,平整了许多,可我还是偏爱走当年的旧土埂。脚下的泥土依旧熟悉,路边的野草依旧疯长,偶尔还能看见麻雀在枝头跳跃嬉闹。我知道,无论走得多远,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条走了半生的路,这些深埋记忆里的人与事,始终是我心中最暖的根。它承载着我的思念,也藏着我对生活的全部畅想——关于过往的纯粹,关于当下的珍惜,也关于未来的期许。走在上面,就像被岁月轻轻拥住,踏实得让人想落泪。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徐爱菊,陕西渭南人,大专文凭。曾代课教师从教26年,任教期间获得国家级、省级、区级奖项十多种以上,2014年8月她的论文《我参与校本研修的感悟》在全省论文征集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现在已改行为自由职业,在《三贤文苑》、《三秦雅颂》、《天山通讯兵》等媒体平台发表作品,《渭水之光》签约作家。“追求进步,乐于奉献”是她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