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自我淘汰”

发布时间:2025-10-29 17:51  浏览量:1

“一匹狼比一群羊更强大”

作者 | 苏磊

编辑 | 管东生

同是关店,别人亏损,它盈利,并且持续高派息。

餐饮行业竞争加剧,海底捞(06862.HK)营收增速从疫情前50%以上放缓至2024年的3.10%;同行这边,2024年呷哺呷哺关店超200家、亏损3.98亿元(2021年以来累计亏损超12亿元),九毛九集团(含怂火锅)关店69家,归母净利润0.56亿元、同比下降87.69%。

回顾过去,2021年,海底捞曾大规模开店,门店数量达到1443家,却亏损了40亿元,归母净利润降幅达到惊人的1,446.13%;随后几年转向了收缩路线,归母净利润却连年增长,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33.02%、227.33%、4.65%。同时翻台率从2021年的3次/天,升至2024年的4.1次/天。

公司股价曾在2021年达到83.6元/股的顶点,却未进行任何派息;如今股价已褪去昔日光环,门店也步入收缩阶段,派息率却逐年攀升,2024年更是高达95%。一边是股价与门店规模的双双回落,一边是近乎全额的高派息,这背后透露了怎样的商业逻辑,投资者又该如何看待海底捞的未来?

壹 | 放慢脚步的“快公司”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四川简阳,是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的全球连锁餐饮企业,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旗下拥有蜀海供应链等子公司,业务覆盖火锅堂食、外卖、零售及多品牌孵化。

可以看到,自2018年上市以来,除了2021年外,海底捞的规模连年增长。

来源:ifind、公司财报

2021营收达到了411亿元,而归母净利润降幅达到了惊人的1446.13%,这发生什么了呢?

这年,海底捞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张,新开业421家餐厅,但同年翻台率仅为3.0次/天,人均消费从2020年的110.1元下降至102.3元,原材料成本、员工成本、水电开支分别上升了46.6%、53.7%、48.9%,均高于营收增长的43.68%,归母净利润亏损超40亿元。

来源:公司财报

此后公司急刹车并转向“收缩”,反而迎来了业绩的连续反弹。

同年11月,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多轮讨论,集团宣布启动“啄木鸟计划”,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

经历阵痛后,2022年海底捞接着提出“硬骨头计划”,关停的店铺达到相应指标后可以重新开店,并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率,在同年实现扭亏为盈。这年原材料成本、员工成本、水电开支等急剧减少,全年营业收入减少15.5%,但归母净利润增长133.02%。

进入2023年,公司营收增长至414.53亿元,净利润大幅提升至44.99亿元;至2024年,海底捞营收达427.55亿元,净利润增至47.08亿元,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其营收增速已放缓至3.1%。

来源:ifind、公司财报

几乎同期,海底捞门店数量从2021年的1443家,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363家,翻台率从2021年的3次/天回升至2024年的4.1次/天,达到五年内高点,但距离疫情前2019年4.8次/天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至2023年及2024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但增速已明显放缓,主业进入成熟期。

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反应,海底捞在2024年大规模下架的小料台“牛肉粒”,在部分门店回归。

社交媒体截图

山东济南泉城路海底捞的工作人员表示:“两三个月前开始上架牛肉粒”,2025年10月,我们联系海底捞公司,其回复称:“小料台情况以各门店实际经营为准,并非所有门店的小料台均一致”。海底捞的运营方式在各个门店有所不同,正如当年“啄木鸟计划”那样,效益不同的门店,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这种非标准化的管理方式,给门店增加了操作空间,使门店可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而找到“最优解”。

来源:公司年报

随着营业改善,这几年海底捞现金流也处于高位。2023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到90亿元;2024年为76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略有减少为26亿元。

华鑫证券认为,当下海底捞的投资逻辑已经从“赚业绩的钱”过渡到了“赚分红的钱”,业绩只能作为衡量公司价值的标准之一。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货币资金60亿元,理财产品53亿元,净现金92亿元。

贰 | 新业务

火锅越来越不好做了,这是餐饮业的共识。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国有19万多家火锅店闭店。截至2025年9月16日,火锅行业全国总门店数53万多家,近一年新开店超过16.5万家,净增门店却为-27126家。

对海底捞而言,这几年的人均消费,从2020年的人均110.1元下调至2024年的97.5元。对于变化,年报解释2023和2024年消费下降的原因是“优惠增加”“主要由于菜品消费结构变化”。

火锅业务发展遇到瓶颈,这两年海底捞也在寻找其他变量。

近年来,海底捞下调了火锅业务的占比,提高外卖、其他餐厅经营业务的比重。2024年,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为403.97亿元,同比增长2.9%,占总收入的比重从上年的94.7%微降至94.5%;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收入185.8亿元,仅占整体收入89.8%,为近年来最低。

在业绩稳定后,2024年海底捞宣布将推行“红石榴计划”,鼓励孵化和发展更多的餐饮新品牌,推动餐饮服务创新。

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增长达59.6%,从去年同期的5.81亿元增长至9.28亿元。除了传统火锅外卖,“下饭菜”一人食精品快餐业务增长迅速,上半年贡献超过55%的外卖收入。虽然火锅仍为主要产品,但其在外送销售中的占比已降至25%以下。大部分订单来自盖饭、炒菜和套餐等快餐类产品。

截至2025年6月30日,海底捞旗下有“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小嗨爱炸”等14个餐饮品牌,共计126家餐厅。其他餐厅经营业务从2020年以来持续增加,据2025年半年报,子品牌带来的“其他餐厅收入”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整体增速比较亮眼。

在国内火锅越来越卷之时,海底捞还在开辟出海道路。

“特海国际”是海底捞旗下专注于海外市场的公司,2012年首次在新加坡开店,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海底捞股东张勇和舒萍夫妇按比例分派特海国际约90%的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2024年上市正餐品牌同店增速 来源:东吴证券

2024年,上市正餐品牌同店增速仅海底捞为正。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1年收入计,特海国际为国际市场上源自中国的最大中式餐饮品牌。2024年实现营收7.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高于主公司海底捞的3.14%。

门店遍布全球,主要为东南亚,2024年占门店总数的59.8%。东南亚饮食习惯与国内接近,华人华侨较多。

“特海国际”各地区翻台率,来源:公司年报,东吴证券

海外火锅市场潜力巨大,东吴证券预计规模达到300亿美元,为火锅出海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海底捞平均回报周期不断缩短,2024年门店平均回报周期缩短至5.1年,且在各地区的翻台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据世界华商组织联盟统计,2022年全球共计华侨5000多万人,另有约1200万非永居身份但以留学、劳务、商务、旅游等目的常驻华人,共计逾6500万人,有望成为中国餐饮品牌在当地产业化起步的种子用户。

从单一火锅品牌转向多元餐饮生态,其主营业务与充足现金流为转型提供了充足底气,但挑战依然存在——新品牌能否持续盈利?海外市场能否实现规模化突破?这些都将决定海底捞未来的天花板。

总而言之,海底捞的主动收缩并非退缩,而是一场以效率取代规模的转型。其强大的基本盘能提供稳定支撑,未来的真正看点,在于新兴业务能否从“潜力股”成长为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