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观|一把卷尺丈量出城市治理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11-01 00:27 浏览量:1
近日,深圳街头一位手持卷尺、头戴帽盔的普通市民意外走红,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卷尺哥”。他穿梭在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用卷尺精准丈量凸起的井盖,拍下坑洼的路面、挡路的绿植、模糊的斑马线……镜头下的“小毛病”经他反映后,总能迅速转化为市政部门的行动力。
“卷尺哥”的走红绝非偶然。在深圳,市民“找茬”没有被视为“找麻烦”,而是被当作城市进步的契机。这种包容性源于深圳建立的市民意见反馈体系,整合热线、网站、信箱等诉求渠道,让市民的每一次“吹哨”都能被及时听见、快速回应。
正如“卷尺哥”反映的问题平均3天内就能解决,甚至一些紧急情况当天就能得到整改,“深圳速度”的背后并非临时应对措施,而是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支撑。相关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捕捉城市管理的风险点,打破“九龙治水”的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以开放姿态邀请市民参与整改成果验收,形成“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市民监督—完善提升”的治理闭环。例如,对坑洼路面的修复,并非因网络曝光才启动,而是早已纳入整改计划,恰好与市民监督形成合力。
“卷尺哥”的故事火遍全网后,各地网友纷纷喊他来本地“巡检”。这一呼声的背后,恰恰说明公众对参与式治理的渴望具有普遍性。
在青岛,市民通过12345·青诉即办、观海新闻客户端“民生在线·帮办”等平台,化身“城市啄木鸟”,参与城市治理。这些实践表明,青岛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门槛在不断降低,“人人都是城市管理者”的理念成为现实。更可贵的是,这种参与正在形成良性循环,当“找茬”得到及时回应,当“随手拍”转化为“马上办”,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一把小小的卷尺,量出的不仅是公共服务的短板,更是治理能力的长板。它丈量出市民对城市的热爱与责任,也测量出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与关切。当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为城市“挑刺”,当政府乐于为民生“改错”,城市便在“双向奔赴”中拥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托举起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