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姑娘惊了!香樟树上的“碧玉鸟”,竟是《动物世界》常客
发布时间:2025-11-15 23:20 浏览量:1
2025年立冬刚过,北京一场沙龙直接把我听愣了——有人在小区里见着《动物世界》里的鸟,有人在公园树洞里发现微型生态圈。
咱们总觉得自然在深山老林里,可这些创作者的故事证明:城市里的野生邻居,比你想的多得多。
成都姑娘任宁的自然启蒙,全靠一只鸟。那天她在小区遛弯,香樟树上扒着只橄榄绿色的小家伙,不像麻雀蹦跶,反倒垂直贴在树皮上,用尖嘴笃笃啄树。
她当时就好奇了,飞奔上楼翻鸟类图鉴,手指一划——班姬啄木鸟!这可是她以前只在纪录片里见过的鸟。
广州的赵艳华更绝,她的自然之旅始于一条虫子。2012年,学生送她一条柑橘凤蝶幼虫,她天天守着看,亲眼见着肉虫吐丝结茧,在蛹里完成变形,最后破茧成蝶。
那场景直接把她震撼住了:原来身边这些小生命,藏着这么大的劲儿。
后来她在天河公园发现更神奇的事,一棵倒树留下的空洞,没人管它,居然积水长草,成了五种蛙和中华水蛇的家。
生态专家蒋泽银说得在理:不是城市没自然,是咱们脚步太快,没等它们露面就走过去了。
赵艳华写《有蛇》,就是想帮蛇正名。海南女游客被蛇咬的新闻出来后,微信群里的女同事都吓得不行,提醒她观鸟时小心。可赵艳华见过的蛇,全是一察觉到人声就赶紧跑,它们比我们怕多了。
她带着望远镜,保持安全距离观察,把蛇的习性写下来,慢慢消解大家对冷血动物的偏见。
蒋泽银干生态保护,纯属阴差阳错。当年他被调剂到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本来没当回事,直到看见《中国绿色时报》报道杰桑·索南达杰保护藏羚羊。
1999年他进了新保护区,跟偷猎者正面碰过,听见过枪声。他总说:袁隆平的野生稻种改变了粮食格局,我们保护的每只动物,都可能是未来的希望。
现在他推动全民观鸟节,就是想让更多人看见自然,才会去保护,普通人也能出份力。
2025年立冬后的第一个周末,北京郎园的沙龙里,创作者们的分享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城市自然的隐秘大门。
很多时候我们对城市自然的视而不见,本质是把自然等同于荒野,忘了生命会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另辟蹊径——而这场相逢,往往始于一次偶然的驻足。
广州语文老师赵艳华的自然之旅,始于2012年那个初夏。学生递来的玻璃罐里,一条肥硕的柑橘凤蝶幼虫正趴在新鲜橘叶上啃食,细齿划过叶片的沙沙声,成了她走进自然的序曲。
她守着幼虫吐丝、结茧,看它在蛹里完成惊心动魄的变形,当翅膀斑斓的蝴蝶破茧而出时,她突然意识到:身边那些被忽略的小生命,藏着最震撼的生命力。
成都姑娘任宁的入坑更富戏剧性。某个午后她在小区散步,阳光透过香樟叶洒在树干上。
那只橄榄绿色的小鸟像块会动的碧玉,垂直吸附在树皮上,用尖喙笃笃啄着,和她印象里的麻雀截然不同。
她飞奔上楼翻出鸟类图鉴,指尖划过图片时心跳加速——那是班姬啄木鸟,一种她只在《动物世界》里见过的鸟。这些意外相逢打破了城市无自然的偏见。
正如生态专家蒋泽银所说:不是城市没有自然,是我们的脚步太快,没等它们现身就已路过。
如果说相逢是缘分,那么书写就是为这份缘分搭建桥梁。创作者们的笔,让城市里的野生邻居从背景板变成主角,更让公众读懂了它们的生存密码——这正是自然书写最珍贵的价值。
赵艳华写《有蛇》,源于一次微信群里的争论。海南女游客被蛇咬伤的新闻传出后,群里的都市女性纷纷表达恐惧,有人甚至提醒常去观鸟的她多加小心。
她却想起自己观鸟时偶遇的蛇:多数时候,那些生灵会在察觉人类气息的瞬间迅速逃窜,它们的恐惧,其实比我们更甚。
于是她带着望远镜,在公园、山林里以安全距离观察,用文字记录蛇的习性,也消解着人们对冷血动物的固有偏见。
自然书写的价值从不是炫技式科普,而是用个人体验当桥梁;这些文字让读者明白:自然不是远方的风景,是藏在街角、石缝里的真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