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智慧大脑驱动产业变革 央企“AI+”新基建加速落地

发布时间:2025-11-18 15:24  浏览量:1

编前语: “十四五”期间,作为大国经济 “顶梁柱”,国有企业以一场波澜壮阔的“跨越”,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民生保障撑起万家灯火,大国重器夯实国之底气,超级工程打开发展新天地,科技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回首奋进路,跨越启新程。央广网推出《跨越》(第二季)“收官‘十四五’ 谋篇‘十五五’”系列报道,于广阔天地间、于生活细微处,呈现国企改革创新故事,共话国企“十五五”新篇章。

央广网北京11月18日消息(记者 万玉航)在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的地下矿井,AI系统正实时分析采掘设备的运行状态与人员定位数据,动态预警风险并自动调度处置资源;在中国建筑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AI让建筑设计和优化实现“数字预演”,“在电脑里先盖一遍楼”。从深邃地心到城市天际,这些生动的实践场景,正是中央企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缩影。

“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产业颠覆性变革的作用,组织深入实施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推动央企勇当我国智算基础设施的重要供给者、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破题者、产业体系化布局的重要组织者,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国资央企发挥功能使命、抢抓战略机遇的时代“必答题”。从“十四五”到“十五五”,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技术热词,而是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一场由央企“国家队”主导的“大模型落地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

工程师正在使用矿山微震智能监测系统,用AI保障作业安全、提升效率。(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发)

智慧大脑驱动产业变革

“咳咳——”深夜的猪舍里,几声咳嗽打破了寂静。智能声音识别系统迅速识别咳嗽声音来源,智能巡检机器人立即前往异常区域精准定位异常猪只,饲养员的手机同时亮起预警:“3号栏幼猪出现呼吸道异常”,同时传回现场实时图像。这一幕正发生在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的智慧猪场中。

在该公司吉林长岭和洮南的养殖基地,“AI养猪”成为现实,智能饲喂器根据猪群生长曲线“量身定制”营养餐,巡检机器人24小时“巡逻”记录着每头猪的生长变化、健康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声纹诊断系统”。

“过去兽医听诊要满场跑,现在猪咳嗽声直接传给AI。”中粮家佳康吉林公司副总经理、项目负责人孙永刚展示着系统界面,不同疾病对应的咳嗽声纹在数据库中清晰呈现。通过百万级声音样本训练出的AI模型,能在0.1秒内完成声纹比对,将疾病诊断时间提早7天以上。这套系统还懂得“察言观色”——红外摄像头捕捉猪的体温变化,图像识别技术通过猪耳朵耷拉的弧度、尾巴摇动的状态都能分析出健康状况。

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给产业升级带来了无限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矿冶科技集团的无人驾驶矿卡、智能调度系统、AI视觉矿物分选、冶炼工艺参数优化等一系列技术实现集成应用,不仅提升了资源开采效率,更将矿工从高风险、高强度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

“人工智能的应用为采矿产业升级带来了飞跃性变革。通过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实现对生产、设备和安全的智能感知与决策,将矿业从依赖经验的传统模式,升级为高效、安全与绿色的现代化产业。” 矿冶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对央广网记者表示,AI能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优化能耗、预测设备故障,并借助智能监测等手段大幅降低安全风险,是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智慧猪场”中,智能饲喂器可实现猪群精准饲养。(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发)

加速向千行百业落地

2025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后,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资委发布了首批40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充分发挥央企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以央企力量带动各方加快场景挖掘落地。

“这些场景不仅是技术试验田,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镇此前强调,“人工智能正加快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中央企业的‘必修课’和‘必选项’。”

随着“十四五”期间AI产业政策持续加码,中央企业在算力建设、数据治理、模型研发与应用落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十四五”期间,央企AI布局已从“零星盆景”发展为“系统雨林”,呈现出规模化、体系化、生态化的发展特征。

在国家电网调度中心,AI正成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大脑”。通过融合气象、经济、节假日等多维数据,AI实现对电力负荷的精准预测,显著提升发电与调度效率。同时,基于无人机与图像识别的智能巡检系统,调度中心可自动识别输电线路隐患,实现故障诊断与处理,极大增强了电网的可靠性。

中国中车则将AI应用于列车的智能驾驶与健康管理。通过对运行数据、轨道状态的实时分析,AI系统能够预测关键零部件的损耗情况,推动维修模式从“计划修”转向“状态修”,在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时,大幅降低运维成本。

在建筑领域,中国建筑自主研发了生成式AI建筑结构智能化设计模型,实现了从生产一线中来、服务生产一线。“过去,一个方案设计可能需要工程师花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反复进行专业沟通和调整;现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这个过程大幅缩短,效率提升明显。”中国建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利用AI技术,列车转向架装配数字化产线实现智能化升级。(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发)

AI“新基建”面向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企业的“AI+”实践并不止步于内部应用,而是将AI能力产品化、平台化,向外输出成为行业“AI解决方案供应商”。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为例,依托“AI+连接+算力”一体化优势,这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卖水人”已经为能源、交通、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各类企业提供定制化大模型服务。国家电网、中国中车等企业也纷纷成立科技子公司,将经过实践验证的AI系统推向市场,形成新的增长曲线。

“从通用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一次跨越式演进。”中国联通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廉士国博士告诉记者,“央企在资金投入、技术积累、数据资源和场景资源方面具备引领优势,正在成为推动AI落地的主力军。”

多位受访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AI正从研发、生产、运维到服务的全链条渗透,企业更加关注AI能否解决实际业务痛点,行业大模型成为竞争焦点。但通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中常显“水土不服”,而基于央企深厚行业知识与高质量数据训练的专用模型发展空间广阔。

不过,尽管成效显著,但AI大模型的产业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廉士国表示,首要挑战的是数据壁垒与数据质量问题。除了企业之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工业数据标注成本高、质量参差不齐,也制约了模型训练与迭代。其次是复合型人才短缺,企业时常面临“懂AI的不懂业务,懂业务的不懂AI”,在一些专业领域中,既懂行业又懂算法的“双栖人才”极度稀缺。此外,安全与责任边界问题日益凸显。在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AI决策的可靠性、可解释性以及网络安全风险,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国家大局。解决这些问题,AI大模型的产业落地有望进入快车道。

站在“十五五”新征程的起点,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受访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战略需要依靠创新与务实的“双轮驱动”:既仰望星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也脚踏实地,以场景应用兑现技术价值。在这一路径下,拥有丰富实践场景的中央企业正加速探索、积极布局,为百行千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动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