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榴计划”推新 海底捞以如鮨寿司攻入回转寿司战场
发布时间:2025-10-29 23:42 浏览量:2
观点网 海底捞再成功孵化一个子品牌,这次是回转寿司。
近期,海底捞旗下全新寿司品牌“如鮨寿司”,在杭州钱塘区龙湖金沙天街开出全国首店。
资料显示,这家门店面积约500平方米,装修以木质木色搭配米色的日式风格为主调,店内主要采用传送带送餐“点即达”模式,共设56个桌位,包括1-2人卡座、4人及6人餐桌,另设3个独立包间。
凭借海底捞供应链优势,如鮨寿司目前推出约200款SKU,覆盖寿司、刺身、面食、甜品、饮品等品类,价格体系分为8元、9.9元、15元、19.9元、28元五档,主力产品集中于9.9元、15元价位段。
据海底捞介绍,该品牌主打“高质价比”与“平价精致感”,人均消费约88元。与目前热门的回转寿司品牌寿司郎、滨寿司等定位相当。
随近年来,人均消费80-100元,中间价格带的回转寿司品类开始翻红,以寿司郎、滨寿司为首的各大品牌开始迅速拓店,且开一家成一家。
这也让回转寿司成为希望打造火锅主业以外更多新品牌的海底捞,一条难以忽视的赛道。
寿司的战场
寿司是一种以醋饭为主料,辅以生鱼片、熟海鲜、蔬菜、肉类等食材制成的日本特色传统食品。其主要类型有握寿司、卷寿司以及押寿司等多种,其中最典型的握寿司,是将食材手工覆盖在成型的饭团上,尺寸以一口可食为标准。
寿司形态可追溯至中国春秋时期类似食物,但现代形态定型于1820年日本江户厨师华屋与兵卫发明的手握寿司。这种一口即食的快餐形式契合江户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迅速风靡全城。
明治维新后,东京(江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握寿司借助首都文化辐射力向全国传播。因日本各地物产与文化差异,以及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寿司又逐渐衍生出多种形态,并逐渐根植于日本的饮食文化中。
其中,“回转寿司”由元禄寿司创始人白石义明在大阪发明。回转寿司是将啤酒厂传送带技术引入餐饮,并强调通过标准化定价、自助式消费和自动化结账,将客单价控制在低位。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回转寿司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系统性创新,精准匹配了大众消费降级的需求,从传统日式餐饮中突围并实现快速崛起。
同一时间,日本回转寿司品牌加速扩张门店规模,并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其中就包括中国。
日本品牌元气寿司就于1990年进入香港,1993年在广州开设中国内地首店,但早期未采用回转带模式,而是以精致摆盘和现握寿司吸引客人。
1997 年,深圳诞生了中国首家本土回转寿司品牌“禾绿回转寿司”,首次将日本的传送带模式引入内地。这一时期的回转寿司以高端定位为主,并主打传统日式风味,主要服务于外企员工和高收入群体。
2000年之后,消费升级推动中国回转寿司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该行业的核心特征是“标准化”与“性价比”。通过供应链优化、产品本土化创新以及场景拓展,各大寿司品牌迅速揽获一批希望尝试日本料理的受众,实现快速扩张。据统计,至2010年,全国回转寿司门店突破1000家。
但2011年后,回转寿司开始陷入瓶颈。行业火爆吸引大量跟风品牌涌入,产品趋同导致价格战,并因食材食安品质下降,引发消费者质疑。
同时,铁板烧、日式烤肉、居酒屋等新兴日料业态崛起,营造出更具社交氛围的用餐场景,回转寿司客群出现流失。行业洗牌加速,回转寿司品牌扩张停滞。
2019年后,外部环境日益动荡,中国经济进入放缓轨道,消费市场发生深刻改变,回转寿司凭借模式迭代与精准定位,再次迎来发展契机。尤其是日本头部品牌的强势入局,更推动行业进一步标准化。
以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寿司郎品牌为例,该品牌就特别强调宣传高性价比和食品安全。
资料显示,寿司郎一方面凭高效的门店运营压低人工和销售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优势选购高标准食材,食材全部在店内烹煮,然后通过回转寿司智慧管理系统进入双层传送带。
寿司郎门店桌位一般采用3-4人卡座与1-2人吧台结合,顾客坐在位置上伸手就能拿餐。而当一碟寿司在传送带上走满350米距离时就会被自动回收。
通过该模式,寿司郎提供超过100甚至200个SKU,覆盖寿司、天妇罗、刺身、拉面、甜点、饮料等品类,且上新速度很快,几乎每个月都会推新。其主推的寿司分为10元、15元、20元、28元四个价位,不时还会推出特惠8元的白碟。总体而言,客单价在110元左右。
切中“质价比”、“一人食”、“免打扰”、“食品安全”、“非预制”等消费痛点,寿司郎因此能迅速迎合目前国内的消费氛围。
目前,以寿司郎为代表的日本回转寿司品牌都在筹备扩大门店规模。
其中,截至2025年9月,寿司郎在中国内地已开设65家门店,且数量在不断增长之中。同样来自日本的KURA寿司,2023年在上海开出中国内地首店,并计划在2033年前将店铺增至100家。
而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滨寿司目前在国内已拥有100多家门店。但据该公司母公司泉膳控股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小川洋平的最新说法,滨寿司还将计划在中国加速开店。
行业发展进入上升期,海底捞也想“凑一凑热闹”。
“红石榴计划”催化剂
如鮨寿司是海底捞通过“红石榴计划”孵化的又一个餐饮子品牌。
据了解,海底捞推出“红石榴计划” 的核心背景是为了应对行业竞争加剧、消费需求迭代及企业自身战略转型的多重挑战。
火锅市场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在2024 年进入结构性调整期,全国火锅市场规模增速从高单位数放缓至低单位数,门店数量也开始回落,尤其是海底捞过去专注的90元以上的中高端火锅品类出现了萎缩。
数据显示,2024年海底捞一线城市客单价回落至104元,二线城市回落至96.9元,三线及以下城市为91.4元,平均客单价录得97.4元,已与2017年基本持平。
传统优势市场面临挤压,单一火锅业务增长乏力,海底捞急需通过多品牌矩阵覆盖不同价格区间和品类,以发掘新的增长潜力。
在此背景下,海底捞于2024年8月推出“红石榴计划”。该计划被认为是海底捞继关闭低效门店的“啄木鸟计划”、推动区域授权改革的“硬骨头计划”之外的第三轮战略迭代。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组织创新激活内部活力,将集团资源转化为新品牌动能。计划由新任CEO苟轶群直接领导创新创业委员会,由高管团队组成“运营五虎将”加持,整合供应链、数字化中台、人才体系等核心资源(如店经理多管制),形成“总部赋能+前端创业”的双轮驱动。
事实上,早于2012年海底捞就曾通过推出“U鼎冒菜”来试水餐饮子品牌,后续陆续收购、培育了“汉舍中国菜”、“Hao Noodle”等品牌,但情况大多不理想。
2020年,海底捞在公司内部首次提出多品牌战略,动员所有的统筹教练进行二次创业。酝酿4年后,“红石榴计划”正式实施。
成效也是显著的,在计划提出的2024年,仅仅4个月时间加上此前的一定积累,截至2024年末,海底捞就通过内部创业创立了包括“焰请烤肉铺子”、“火焰官”、“小嗨火锅”等11个餐饮品牌共计74家门店。2024年内,其他餐厅收入实现4.83亿元,同比增长39.6%。
到2025年上半年,截至期末,海底捞已确定有约14个子品牌,126家餐厅,包含烤肉、炒菜、小火锅、炸鸡、香锅等品类。
2025年孵化落地的品牌就有4个,包括主打平价牛肉麻辣烫的“嗨妮牛肉麻辣烫”;烘焙品牌“拾㧚耍・SCHWASUA”;旋转自助一人食火锅“举高高自助小火锅”;以及定位“老北京| 潮火锅”的“捞宝街”。
其中,主打“轻奢烤肉 + 海底捞式服务”的焰请烤肉铺子是海底捞旗下走得最快的品牌。该品牌2024年初在天津开出首店,目前门店数量已达到70家。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包括“焰请烤肉铺子”在内的其他餐厅收入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
在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中,海底捞就披露,公司已通过放宽创业门槛、修订完善创业制度、制定引入外部优秀品牌的激励机制,加速创业品牌的布局。
如鮨寿司就是在这种氛围下诞生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